'0807/13
以信用卡拆Mac mini來更換內建硬碟
1 個話題
進藤ヒカル さん
- 作成: 07/13/08 01:30am
一部普通的Mac mini PowerPC G4-1.5GHz在連續24hr開機的情況下不停的跑了3年,當然會有一些零件出問題,最容易出問題的當然是硬碟,其次是SuperDrive光碟機。硬碟本來就是馬達等機械零件設計的電子產品,用久了會出問題也滿正常的,但奇怪的是不知道為什麼幾乎都沒有使用的光碟機,竟然也會讀不到任何原版的光碟片 (就是大量壓製的鋁片),更不用說是自己燒錄的光碟片!
早就過保固也沒有買Apple Care的情況下當然是自己動手更換硬碟,老蘇負責拆機換硬碟,阿光我負責拍照。
在Mac mini前面的綠色蘋果那是買PowerBook G4-500MHz贈送的鑰匙圈,由於年代久遠,綠蘋果已經變質,摸起來黏黏的,不需要加上任何黏膠就能穩固的黏在Mac mini前面!真是太神奇了!

EXIF資訊 [ 写真 1 ]
這台是做為Mail Server的Mac mini,但其實最早整個BNW就只有這台Mac mini,一部只花$1.5萬左右最後清倉大拍賣買的Mac mini G4用到現在會壞,已經算是滿值得的了~

EXIF資訊 [ 写真 2 ]
這是比較晚期的版本,更早的Mac mini G4-1.25GHz還有內建Modem數據機,後期為了降低成本,就把內建的Modem移除,改成外接USB Modem,其實每台Mac mini都內建Modem也沒什麼用,現在用到Modem的機會很低了,就算是用來架設Fax Server傳真伺服器,有這種需求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EXIF資訊 [ 写真 3 ]
24hr開機跑了2-3年的Mac mini看起來還滿乾淨的吧~

EXIF資訊 [ 写真 4 ]
只有出風口的地方有一點髒,其他地方都算是還好。Mac mini雖然是不錯用,滿小滿省電的,但缺點是太小了,只有一條桌上型專用的記憶體插槽,新的改成Notebook專用記憶體,所以可以勉強擠入兩條記憶體,但是擠得滿滿的設計,總覺得略大一點也沒關係,至少能放入3.5吋硬碟,整部電腦的效能好很多!

EXIF資訊 [ 写真 5 ]
Mac mini的底部也滿乾淨的,並沒有什麼長期使用的痕跡,因為雖然24hr開機,但幾乎沒有人直接在電腦前面操作,所以當然會很新...
由於底部一根螺絲也沒有,所以你也沒辦法用螺絲起子直接打開Mac mini...

EXIF資訊 [ 写真 6 ]
今天更換硬碟的主角就是旁邊那台黑色 “2.5吋USB外接硬碟” 裡面的Apple原廠硬碟!當時是把另外一台Mac mini內建的80GB硬碟拆下來換成另外買的120GB,現在則是用來換回到這台Mac mini上。雖然這台外接的2.5"吋硬碟也有點年紀,但拆下來以後幾乎很少使用,大多都是閒置中,換上去應該還可以再撐一陣子吧...

EXIF資訊 [ 写真 7 ]
第一步當然是把黑色USB外接盒裡面的2.5"吋硬碟給拆出來囉~

EXIF資訊 [ 写真 8 ]
有看到硬碟上面的蘋果標誌嗎?保證這是一顆Apple原廠的硬碟!當時Apple是向Seagate訂購的硬碟,所以除了多了一顆黑色的蘋果,其他部份應該與Seagate 80GB原廠硬碟一模一樣!

EXIF資訊 [ 写真 9 ]
比較優的硬碟都是 “新加坡產品” 比較差的低價位產品才會是 “中國製產品”!
既然這顆硬碟拆出來以後都閒置中,換回到另一台Mac mini上應該還可以繼續跑個2-3年吧~

EXIF資訊 [ 写真 10 ]
如果你沒有舊的信用卡,也可以拿其他的過期塑膠卡片來拆Mac mini!當然囉~不需要3張,只要一張塑膠卡片即可!

EXIF資訊 [ 写真 11 ]
就像這樣,首先把塑膠卡片插入到Mac mini背後散熱孔的上方,因為那裡是唯一沒有 “卡筍排” 的地方!

EXIF資訊 [ 写真 12 ]
塑膠卡片當然是沒辦法用來撐開Mac mini,所以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只能靠蠻力,用力扳開Mac mini的屁屁~

EXIF資訊 [ 写真 13 ]
這樣子就能把卡片插入到更深層的位置...

EXIF資訊 [ 写真 14 ]
看到沒~幾乎半張塑膠卡片都能放進去,但不要真的全部都塞到裡面,雖然打開後就能取出你的塑膠卡片,但我們還要用來繼續撐開其他部份...

EXIF資訊 [ 写真 15 ]
接著拿另外一張塑膠卡片插入到側邊,剛開始旁邊一點縫隙也沒有,所以得想辦法把後面的屁屁空隙撐大一點,這樣子旁邊才能勉強插入一張信用卡,然後想辦法從後面往中間推移,也同時想辦法往裡面插入卡片,以便把旁邊的 “卡筍排” 全部頂開!

EXIF資訊 [ 写真 16 ]
只要頂開一邊,另外一邊的卡筍排也很好解決了!
Apple真的有病!其他產品的卡筍頂多設計每邊前後各一,最多4隻卡筍即可,萬一卡筍斷裂,最多是不要修復或是更換外殼,但Apple卻設計了滿滿一整排的卡筍,底部一根螺絲也沒有,也難怪Mac mini超難開!
最上面有兩隻天線,分別是無線網路與藍牙的天線。

EXIF資訊 [ 写真 17 ]
拆開後我才知道,原來Mac mini的上蓋並非只是一塊塑膠,原來底下還有鋁板,用整個鋁把Mac mini包覆起來,只露出無線網路天線、藍牙天線的兩個長方形小孔,以符合相關的電磁規範。

EXIF資訊 [ 写真 18 ]
外殼上面還有接地網 (已經超出景深所以略微模糊) 底下則是光碟片的吸入口。這裡看起來還算乾淨,不明白為什麼另外一台Mac mini的SuperDrive光碟機會無法使用?
還好這台SuperDrive光碟機還能正常使用,雖然幾乎都沒有拿來燒光碟片,但只要能正常使用,可以安裝Mac OS X Server系統即可。

EXIF資訊 [ 写真 19 ]
舊的Mac mini是採用桌上型的記憶體,也因此只能插上一條DDR-400 SDRAM,新的Mac mini Core Duo就改用Notebook的記憶體,體積只有桌上型的一半,兩片的厚度也只增加一點,所以才能插上2GB的記憶體。

EXIF資訊 [ 写真 20 ]
我把記憶體拆下來,用 “橡皮擦” 擦亮有一點氧化的鍍金接點。

EXIF資訊 [ 写真 21 ]
舊的Mac mini-G4 1.5GHz最多只支援1GB DDR-400 SDRAM,所以這已經是極限了。當時出廠的內建記憶體只有256MB而已!

EXIF資訊 [ 写真 22 ]
在吸入式光碟機底下還有一個小喇叭,雖然體型很小,但音量倒是滿大的,當然囉~音質自然是很不怎麼樣!
前面的面板還有一顆直立的3V鋰電池,用來供應內部的時鐘與設定值,但由於網站的Mac mini幾乎沒有關機 (頂多是停電太久,或是重新開機),所以這顆鋰電池在幾乎沒有使用的情況下,理論上應該可以用個10年!

EXIF資訊 [ 写真 23 ]
在電源按鈕與最旁邊卡筍的後面有一個圓形的小洞,那裡有一棵螺絲,要更換內建硬碟得先拆掉不少東西,才能看到硬碟!

EXIF資訊 [ 写真 24 ]
就像這樣,拆掉3顆螺絲以後,把整個上面的電路與零件都翻過來,才能看到隱藏在底下的硬碟。而右邊則是超迷你的主機板,上面有一塊小型散熱片的就是PowerPC G4-1.5GHz的處理器!你可以看到CPU真是省電,竟然只用一個小小的黑色散熱片再加上上面的超薄型電風扇就能散熱!
處理器旁邊的插槽就是用來連接上半部的電路板與硬碟、光碟機等,主機板最前面則是直立的3V鋰電池。

EXIF資訊 [ 写真 25 ]
這顆就是直立的3V鋰電池,使用的是普通的2032型號,到處都能買到。鋰電池前面則是白色的LED模組,用來顯示開機中、睡眠呼吸中~

EXIF資訊 [ 写真 26 ]
畢竟是用久了,散熱片底下的那個塑膠有點氧化,散熱片與主機板也有點髒,這裡只要用相機的空氣球用力吹一下就能清理乾淨。

EXIF資訊 [ 写真 27 ]
這個就是無線網路卡模組。我猜想裡面可能還有Modem卡,但已經移除掉了。

EXIF資訊 [ 写真 28 ]
拍一下散熱片的特寫,這種簡單的散熱片絕對不會在Intel處理器上看到... 就連Notebook使用的Core 2 Duo都需要大型銅導管的散熱片!

EXIF資訊 [ 写真 29 ]
這個迷你插槽不是用來插其他界面卡,而是插上層的硬碟、光碟等小型電路板專用的插槽。

EXIF資訊 [ 写真 30 ]
不用意外的,電風扇果然是Made In China...

EXIF資訊 [ 写真 31 ]
這顆就是Mac mini原廠的內建硬碟。上面的電源連接線與固定膠帶得先移除。

EXIF資訊 [ 写真 32 ]
把整個模組與主機板分離開來會比較容易動手更換。

EXIF資訊 [ 写真 33 ]
硬碟旁邊的4根螺絲都鎖上,因此要拆下來就得先想辦法拆掉這4根螺絲!外面兩邊還比較好拆,另外兩邊就很難了~因為旁邊就是電風扇模組!

EXIF資訊 [ 写真 34 ]
拆另外兩根硬碟螺絲還得先拆電風扇!

EXIF資訊 [ 写真 35 ]
這樣才能拆到裡面的那根螺絲!

EXIF資訊 [ 写真 36 ]
左邊是新的80GB Seagate硬碟,右邊則是已經有嚴重壞軌的Hitachi硬碟,雖然這顆HITACHI Travelstar的80GB硬碟是Made in Thailand,泰國製,但總覺得耐用度不如Seagate,而且還有很多是更差的Made In China製造!

EXIF資訊 [ 写真 37 ]
很明顯這兩個品牌的設計並不相同,只有尺寸、後面的IDE插槽相同。新的Mac mini已經改用SATA,不再使用IDE。

EXIF資訊 [ 写真 38 ]
這裡就是電風扇的出風口,也是連接Mac mini後面屁屁的白色出風口的位置。

EXIF資訊 [ 写真 39 ]
把上面的模組裝回去,由於要插入到主機板上的插槽,所以位置如果沒有對準,千萬不要硬壓下去啊~

EXIF資訊 [ 写真 40 ]
歪一邊的話,可以拿上來再重新放入一次。

EXIF資訊 [ 写真 41 ]
最後把記憶體插回去,天線模組也放好。天線模組沒有特殊固定只要放上去略卡住即可。

EXIF資訊 [ 写真 42 ]
想不到小小的一個天線旁邊竟然還要用鐵網包覆,以免電波亂反射干擾,電路板上面還有Apple Computer公司字樣。我猜想新的Mac mini已經看不到Computer字樣囉~

EXIF資訊 [ 写真 43 ]
最後就要把上蓋給蓋回去,但在這之前,建議你絕對要開機測試,看看新的硬碟有沒有安裝好?最好還能事先重裝Mac OS X,確定整部電腦可以正常開機,正常安裝系統,完全正常使用Mac mini,最後再把上蓋給蓋回去,要是沒裝好又急著蓋回上蓋,我看拆第二次、拆第三次都很有可能~

EXIF資訊 [ 写真 44 ]
上蓋的最右邊有一個小孔,那個就是電腦鎖,可以讓你把Mac mini鎖在桌面上。我們是沒有使用啦~有誰敢跑來BNW網站把Mac mini給幹走?阿光我馬上派佐為去追回來!

EXIF資訊 [ 写真 45 ]
確定可以正常開機安裝系統以後,再把上蓋蓋回去,但要小心一點,因為底下有正排的 “卡筍排” 萬一你沒裝好,又得撬開卡筍那就累了...

EXIF資訊 [ 写真 46 ]
OK,花了這麼多工夫,總算換好新的硬碟,而我們也裝上新的Mac OS X Server 10.5.3試用版,試用到年底再決定要不要買正式版。至於新的10.5.4則是還沒升級,總覺得4這個數字不優,打算等到10.5.5再一次升級~

EXIF資訊 [ 写真 47 ]
這已經是很久以前拍的照片,請看EXIF資訊就知道囉~到現在才有空熬夜來貼一下,貼完收工,睡覺去囉~

早就過保固也沒有買Apple Care的情況下當然是自己動手更換硬碟,老蘇負責拆機換硬碟,阿光我負責拍照。

在Mac mini前面的綠色蘋果那是買PowerBook G4-500MHz贈送的鑰匙圈,由於年代久遠,綠蘋果已經變質,摸起來黏黏的,不需要加上任何黏膠就能穩固的黏在Mac mini前面!真是太神奇了!

EXIF資訊 [ 写真 1 ]
這台是做為Mail Server的Mac mini,但其實最早整個BNW就只有這台Mac mini,一部只花$1.5萬左右最後清倉大拍賣買的Mac mini G4用到現在會壞,已經算是滿值得的了~

EXIF資訊 [ 写真 2 ]
這是比較晚期的版本,更早的Mac mini G4-1.25GHz還有內建Modem數據機,後期為了降低成本,就把內建的Modem移除,改成外接USB Modem,其實每台Mac mini都內建Modem也沒什麼用,現在用到Modem的機會很低了,就算是用來架設Fax Server傳真伺服器,有這種需求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EXIF資訊 [ 写真 3 ]
24hr開機跑了2-3年的Mac mini看起來還滿乾淨的吧~

EXIF資訊 [ 写真 4 ]
只有出風口的地方有一點髒,其他地方都算是還好。Mac mini雖然是不錯用,滿小滿省電的,但缺點是太小了,只有一條桌上型專用的記憶體插槽,新的改成Notebook專用記憶體,所以可以勉強擠入兩條記憶體,但是擠得滿滿的設計,總覺得略大一點也沒關係,至少能放入3.5吋硬碟,整部電腦的效能好很多!

EXIF資訊 [ 写真 5 ]
Mac mini的底部也滿乾淨的,並沒有什麼長期使用的痕跡,因為雖然24hr開機,但幾乎沒有人直接在電腦前面操作,所以當然會很新...

由於底部一根螺絲也沒有,所以你也沒辦法用螺絲起子直接打開Mac mini...

EXIF資訊 [ 写真 6 ]
今天更換硬碟的主角就是旁邊那台黑色 “2.5吋USB外接硬碟” 裡面的Apple原廠硬碟!當時是把另外一台Mac mini內建的80GB硬碟拆下來換成另外買的120GB,現在則是用來換回到這台Mac mini上。雖然這台外接的2.5"吋硬碟也有點年紀,但拆下來以後幾乎很少使用,大多都是閒置中,換上去應該還可以再撐一陣子吧...

EXIF資訊 [ 写真 7 ]
第一步當然是把黑色USB外接盒裡面的2.5"吋硬碟給拆出來囉~

EXIF資訊 [ 写真 8 ]
有看到硬碟上面的蘋果標誌嗎?保證這是一顆Apple原廠的硬碟!當時Apple是向Seagate訂購的硬碟,所以除了多了一顆黑色的蘋果,其他部份應該與Seagate 80GB原廠硬碟一模一樣!

EXIF資訊 [ 写真 9 ]
比較優的硬碟都是 “新加坡產品” 比較差的低價位產品才會是 “中國製產品”!

既然這顆硬碟拆出來以後都閒置中,換回到另一台Mac mini上應該還可以繼續跑個2-3年吧~

EXIF資訊 [ 写真 10 ]
如果你沒有舊的信用卡,也可以拿其他的過期塑膠卡片來拆Mac mini!當然囉~不需要3張,只要一張塑膠卡片即可!

EXIF資訊 [ 写真 11 ]
就像這樣,首先把塑膠卡片插入到Mac mini背後散熱孔的上方,因為那裡是唯一沒有 “卡筍排” 的地方!

EXIF資訊 [ 写真 12 ]
塑膠卡片當然是沒辦法用來撐開Mac mini,所以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只能靠蠻力,用力扳開Mac mini的屁屁~

EXIF資訊 [ 写真 13 ]
這樣子就能把卡片插入到更深層的位置...

EXIF資訊 [ 写真 14 ]
看到沒~幾乎半張塑膠卡片都能放進去,但不要真的全部都塞到裡面,雖然打開後就能取出你的塑膠卡片,但我們還要用來繼續撐開其他部份...

EXIF資訊 [ 写真 15 ]
接著拿另外一張塑膠卡片插入到側邊,剛開始旁邊一點縫隙也沒有,所以得想辦法把後面的屁屁空隙撐大一點,這樣子旁邊才能勉強插入一張信用卡,然後想辦法從後面往中間推移,也同時想辦法往裡面插入卡片,以便把旁邊的 “卡筍排” 全部頂開!

EXIF資訊 [ 写真 16 ]
只要頂開一邊,另外一邊的卡筍排也很好解決了!

Apple真的有病!其他產品的卡筍頂多設計每邊前後各一,最多4隻卡筍即可,萬一卡筍斷裂,最多是不要修復或是更換外殼,但Apple卻設計了滿滿一整排的卡筍,底部一根螺絲也沒有,也難怪Mac mini超難開!

最上面有兩隻天線,分別是無線網路與藍牙的天線。

EXIF資訊 [ 写真 17 ]
拆開後我才知道,原來Mac mini的上蓋並非只是一塊塑膠,原來底下還有鋁板,用整個鋁把Mac mini包覆起來,只露出無線網路天線、藍牙天線的兩個長方形小孔,以符合相關的電磁規範。

EXIF資訊 [ 写真 18 ]
外殼上面還有接地網 (已經超出景深所以略微模糊) 底下則是光碟片的吸入口。這裡看起來還算乾淨,不明白為什麼另外一台Mac mini的SuperDrive光碟機會無法使用?

還好這台SuperDrive光碟機還能正常使用,雖然幾乎都沒有拿來燒光碟片,但只要能正常使用,可以安裝Mac OS X Server系統即可。

EXIF資訊 [ 写真 19 ]
舊的Mac mini是採用桌上型的記憶體,也因此只能插上一條DDR-400 SDRAM,新的Mac mini Core Duo就改用Notebook的記憶體,體積只有桌上型的一半,兩片的厚度也只增加一點,所以才能插上2GB的記憶體。
EXIF資訊 [ 写真 20 ]
我把記憶體拆下來,用 “橡皮擦” 擦亮有一點氧化的鍍金接點。

EXIF資訊 [ 写真 21 ]
舊的Mac mini-G4 1.5GHz最多只支援1GB DDR-400 SDRAM,所以這已經是極限了。當時出廠的內建記憶體只有256MB而已!

EXIF資訊 [ 写真 22 ]
在吸入式光碟機底下還有一個小喇叭,雖然體型很小,但音量倒是滿大的,當然囉~音質自然是很不怎麼樣!

前面的面板還有一顆直立的3V鋰電池,用來供應內部的時鐘與設定值,但由於網站的Mac mini幾乎沒有關機 (頂多是停電太久,或是重新開機),所以這顆鋰電池在幾乎沒有使用的情況下,理論上應該可以用個10年!

EXIF資訊 [ 写真 23 ]
在電源按鈕與最旁邊卡筍的後面有一個圓形的小洞,那裡有一棵螺絲,要更換內建硬碟得先拆掉不少東西,才能看到硬碟!

EXIF資訊 [ 写真 24 ]
就像這樣,拆掉3顆螺絲以後,把整個上面的電路與零件都翻過來,才能看到隱藏在底下的硬碟。而右邊則是超迷你的主機板,上面有一塊小型散熱片的就是PowerPC G4-1.5GHz的處理器!你可以看到CPU真是省電,竟然只用一個小小的黑色散熱片再加上上面的超薄型電風扇就能散熱!

處理器旁邊的插槽就是用來連接上半部的電路板與硬碟、光碟機等,主機板最前面則是直立的3V鋰電池。
EXIF資訊 [ 写真 25 ]
這顆就是直立的3V鋰電池,使用的是普通的2032型號,到處都能買到。鋰電池前面則是白色的LED模組,用來顯示開機中、睡眠呼吸中~

EXIF資訊 [ 写真 26 ]
畢竟是用久了,散熱片底下的那個塑膠有點氧化,散熱片與主機板也有點髒,這裡只要用相機的空氣球用力吹一下就能清理乾淨。

EXIF資訊 [ 写真 27 ]
這個就是無線網路卡模組。我猜想裡面可能還有Modem卡,但已經移除掉了。

EXIF資訊 [ 写真 28 ]
拍一下散熱片的特寫,這種簡單的散熱片絕對不會在Intel處理器上看到... 就連Notebook使用的Core 2 Duo都需要大型銅導管的散熱片!

EXIF資訊 [ 写真 29 ]
這個迷你插槽不是用來插其他界面卡,而是插上層的硬碟、光碟等小型電路板專用的插槽。
EXIF資訊 [ 写真 30 ]
不用意外的,電風扇果然是Made In China...

EXIF資訊 [ 写真 31 ]
這顆就是Mac mini原廠的內建硬碟。上面的電源連接線與固定膠帶得先移除。
EXIF資訊 [ 写真 32 ]
把整個模組與主機板分離開來會比較容易動手更換。
EXIF資訊 [ 写真 33 ]
硬碟旁邊的4根螺絲都鎖上,因此要拆下來就得先想辦法拆掉這4根螺絲!外面兩邊還比較好拆,另外兩邊就很難了~因為旁邊就是電風扇模組!

EXIF資訊 [ 写真 34 ]
拆另外兩根硬碟螺絲還得先拆電風扇!

EXIF資訊 [ 写真 35 ]
這樣才能拆到裡面的那根螺絲!

EXIF資訊 [ 写真 36 ]
左邊是新的80GB Seagate硬碟,右邊則是已經有嚴重壞軌的Hitachi硬碟,雖然這顆HITACHI Travelstar的80GB硬碟是Made in Thailand,泰國製,但總覺得耐用度不如Seagate,而且還有很多是更差的Made In China製造!

EXIF資訊 [ 写真 37 ]
很明顯這兩個品牌的設計並不相同,只有尺寸、後面的IDE插槽相同。新的Mac mini已經改用SATA,不再使用IDE。
EXIF資訊 [ 写真 38 ]
這裡就是電風扇的出風口,也是連接Mac mini後面屁屁的白色出風口的位置。

EXIF資訊 [ 写真 39 ]
把上面的模組裝回去,由於要插入到主機板上的插槽,所以位置如果沒有對準,千萬不要硬壓下去啊~

EXIF資訊 [ 写真 40 ]
歪一邊的話,可以拿上來再重新放入一次。
EXIF資訊 [ 写真 41 ]
最後把記憶體插回去,天線模組也放好。天線模組沒有特殊固定只要放上去略卡住即可。
EXIF資訊 [ 写真 42 ]
想不到小小的一個天線旁邊竟然還要用鐵網包覆,以免電波亂反射干擾,電路板上面還有Apple Computer公司字樣。我猜想新的Mac mini已經看不到Computer字樣囉~

EXIF資訊 [ 写真 43 ]
最後就要把上蓋給蓋回去,但在這之前,建議你絕對要開機測試,看看新的硬碟有沒有安裝好?最好還能事先重裝Mac OS X,確定整部電腦可以正常開機,正常安裝系統,完全正常使用Mac mini,最後再把上蓋給蓋回去,要是沒裝好又急著蓋回上蓋,我看拆第二次、拆第三次都很有可能~

EXIF資訊 [ 写真 44 ]
上蓋的最右邊有一個小孔,那個就是電腦鎖,可以讓你把Mac mini鎖在桌面上。我們是沒有使用啦~有誰敢跑來BNW網站把Mac mini給幹走?阿光我馬上派佐為去追回來!

EXIF資訊 [ 写真 45 ]
確定可以正常開機安裝系統以後,再把上蓋蓋回去,但要小心一點,因為底下有正排的 “卡筍排” 萬一你沒裝好,又得撬開卡筍那就累了...

EXIF資訊 [ 写真 46 ]
OK,花了這麼多工夫,總算換好新的硬碟,而我們也裝上新的Mac OS X Server 10.5.3試用版,試用到年底再決定要不要買正式版。至於新的10.5.4則是還沒升級,總覺得4這個數字不優,打算等到10.5.5再一次升級~

EXIF資訊 [ 写真 47 ]
這已經是很久以前拍的照片,請看EXIF資訊就知道囉~到現在才有空熬夜來貼一下,貼完收工,睡覺去囉~


神の一手はオレが極めるんだ
『進藤 ヒカル』(しんどう ひかる)は1998年~2003年に、「週刊少年ジャンプ」で連載された『ヒカルの碁』(ひかるのご)に登場する小学校6年生の少年で、主人公である。祖父の家の蔵で古い碁盤を見つけ、その時に『藤原 佐為』(ふじわらの さい)に取り憑かれてしまう。
『進藤 ヒカル』(しんどう ひかる)は1998年~2003年に、「週刊少年ジャンプ」で連載された『ヒカルの碁』(ひかるのご)に登場する小学校6年生の少年で、主人公である。祖父の家の蔵で古い碁盤を見つけ、その時に『藤原 佐為』(ふじわらの さい)に取り憑かれてしまう。
1 個話題